高端智能再制造迎来新一轮改革潮

  • 2018-01-07
  • clicks:
  • From:紫荆网  丁思齐
  • Size:A+AA-
      为推动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2017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随着《行动计划》的出台,中国将开始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突破一批制约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预计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机电产品保有量巨大,再制造是报废及老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为了积极培育再制造产业发展,工信部自2009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产品认定、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工作,逐步深化了业界发展再制造的理念和认识,规范了再制造生产,引导了再制造消费。
      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的生产实践不断涌现,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术在再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当前,中国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
      例如,宝山钢铁应用激光熔覆等增材再制造技术对破损的轧钢机架牌坊开展现场再制造,牌坊功能面使用寿命延长约10倍,所用材料仅为原机重量的万分之一,再制造价格仅为购置新品的千分之二。;宝山钢铁投入激光再制造费用约3,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已超10亿元。又如,解放军5719工厂已累计再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超过4万件,装在1,000多台次发动机上安全飞行33万小时。其再制造生产还与新品设计制造积极反哺互动,起到了显著技术进步促进作用。此外,国内首台再制造盾构机在完成首段掘进任务后已安全出洞,再制造盾构机的质量、性能及可靠性、节能效果广受赞誉。
      这些再制造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呈现一个共性特点,就是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在提升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同时,可反哺新品设计制造,推动加快突破尖端装备技术。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近十年的机电产品再制造工作基础上,亟待进一步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开展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的高端智能再制造,推动深度自动化无损拆解、柔性智能成形加工、智能无损检测评估等高端智能再制造共性技术和专用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
      在此背景下,中国再制造领域工程专家徐滨士院士和设备诊断工程专家高金吉院士,经过大量分析研究,认为进一步聚焦高端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符合再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契合中国高端智能装备生产制造和运行维护由大变强的现实需要。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有利于提升重大战略性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有利于推动实现绿色增长。
      为此,2017年3月至6月,工信部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重点企业对再制造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结产业发展成绩,深入剖析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研判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前期评估基础上,工信部又组织有关专家赴河南、陕西、安徽、湖南、上海等地29家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和部分再制造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了解各地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听取地方意见和建议,召集行业骨干企业和有关专家召开座谈会,围绕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行交流讨论。历时半年之久,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制造业发展总纲要,《行动计划》于2017年11月顺利出台。
      八大任务推进再制造创新升级
     为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未来工信部还将实施一系列相关工作,并提出了八项任务,包括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完善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研制,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建设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网络信息平台,构建高端智能再制造金融服务新模式等。
具体来看,在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方面,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将是重点板块。开展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压气机转子叶片(整体叶盘)、定向柱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单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金属间化合物涡轮静子叶片以及大型薄壁机匣等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CT、PET-CT等医疗影像设备CT球管、高压发生器、高转速液态金属轴承、CT滑环、数字化探测模组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包括智能再制造检测与评估装备、成形,以及加工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研发应用基于声、光、电、磁多物理参量融合的再制造旧件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设备,和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再制造产品结构健康与服役安全智能监测设备等。加快研发应用再制造旧件损伤三维反求系统以及等离子、激光、电弧等复合能束能场自动化柔性再制造成形加工装备等。
为了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鼓励以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龙头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涵盖旧件回收、关键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的产业链条。盾构机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配套企业和服务型再制造企业将是培育重点,包括刀盘、主驱动变速箱、中心回转装置、减速机、高端液压件、螺旋输送机等关键件,以及应用激光、电子束等高技术含量的再制造技术。
      根据《行动计划》,未来或将出现以融资租赁、以旧换再、以租代购和保险等手段服务高端智能再制造的金融新模式。实现逆向物流与再制造产品信息共享,探索基于电子商务的再制造产品营销新模式,逐步建立盾构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办公成像设备等再制造产品市场推广新机制。
此外,一些设备维护和升级需求量大的企业可联合再制造生产和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再制造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构建用户导向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与评价应用体系,促进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应用,建立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
      喜迎政策与资金双重利好
      作为支撑传统制造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端智能制造业产业链长,在经历过剩产能出清和金融去杠杆后,将迎来政策资源倾斜和资金回流的双重优势。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致将经历自动化升级、信息化升级、工厂内互联网化、产业链整体互联网化四个阶段。
整体来看,《行动计划》的出台,将让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工业迎来系统性重估,可概括为“云”、“网”、“端”三大领域。“云”,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网”,工厂内物联网及覆盖产业链整体的工业互联网;“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智能生产设备以及AGV等智能物流设备。
      实际上,自中共十八大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许多再制造推进项目已经陆续展开,并且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2013年10月,为推动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内燃机工业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工信部发布了《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组织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及40家单位围绕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与协作,在推进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中国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已具备再制造整机35万台以上、增压器55万台,发电机、起动机350万台,水泵、燃油泵、机油泵100万台以上的年生产能力,内燃机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得到提升。

      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中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中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落实《行动计划》,工信部还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及绿色信贷等手段支持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二是通过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并建立健全再制造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三是促进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绿色发展。四是推动建立有利于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行动计划》实施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升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的社会影响力。